水泥粒度表征是评价水泥物理性能和工程应用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。水泥的粒度分布直接影响其水化速率、早期强度发展、耐久性以及施工性能。因此,对水泥颗粒粒度进行科学、准确的表征,对于优化生产工艺、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。
水泥颗粒通常呈不规则形状,粒径范围一般在几微米至几十微米之间。常用的粒度表征方法包括激光衍射法、筛析法、沉降法和比表面积测定法等。其中,激光衍射法因其测量速度快、重复性好、动态范围广等优点,已成为当前最主流的粒度分析手段。该方法通过测量颗粒对激光束的散射角度分布,结合米氏散射理论计算出颗粒的粒径分布情况。
水泥粒度分布的主要参数包括平均粒径、D10、D50、D90等。D50表示中位径,即有50%的颗粒粒径小于该值,常用于反映整体粒度的集中趋势;D10和D90则分别代表小粒径和大粒径端点,可用于评估粒度分布的宽窄程度。较细的水泥颗粒能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,加快水化反应速度,从而提高早期强度,但过细可能导致需水量增加、干缩加剧等问题。因此,合理的粒度分布应兼顾强度发展与工作性能。
近年来,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,对水泥粒度控制的要求日益提高。研究表明,理想水泥颗粒的粒径主要集中在3~32微米范围内,其中3~8微米颗粒影响早期强度,而16~32微米颗粒则对后期强度贡献较大。现代水泥生产企业通过调整粉磨工艺参数或引入分级设备,实现对粒度分布的精确调控。
水泥粒度表征
http://www.lt-particle.com/SonList-1506580.html
https://www.chem17.com/st347324/erlist_1506580.html